当代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华南农业大学)智慧树知到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当前海洋中最主要的污染形式为( )
A:其他污染
B:物理性污染
C:化学性污染
D:生物性污染
答案:化学性污染
2.根据地形和水深,人们常把海洋分为浅海区和( )。
A:珊瑚礁
B:极地海区
C:海草场
D:大洋区
答案:大洋区
3.《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57个区域的海洋垃圾主要为( )
A:橡胶类
B:木制品
C:塑料类
D:金属类
答案:塑料类
4.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浒苔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有害生态现象称为( )。
A:金潮
B:赤潮
C:褐潮
D:绿潮
答案:绿潮
5.以下属于化学性污染物的是( )
A:热量
B:病原微生物
C:石油
D:真菌
答案:石油
6.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包括( )
A:危害大
B:污染源广、持续性长
C:扩散范围广
D:防治难度大
答案:危害大###污染源广、持续性长###扩散范围广###防治难度大
7.陆源污染物进入海洋的方式包括( )
A:地表径流(河流)输入
B:大气干湿沉降
C:沿岸排污口直接排放
D:海岸带地下水输入
答案:地表径流(河流)输入###大气干湿沉降###沿岸排污口直接排放###海岸带地下水输入
8.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围绕着某一有机生命主体的外部世界(所有环境因素的加和)称为环境。( )
A:错
B:对
答案:对
9.海洋污染的制造者是人类本身,主要受害者是海洋生物以及人类。( )
A:错
B:对
答案:对
10.海洋环境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海底沉积物、海洋生物和海面上空的大气。( )
A:对
B:错
答案:对
第二章单元测试
1.全球大洋尺度而言,海洋酸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富营养化
B:工业活动排放的硝酸
C: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
D:工业活动排放的硫酸
答案: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
2.海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导致( )
A:海水中氢离子浓度不发生变化
B:都对
C:海水中氢离子浓度减少
D:海水中氢离子浓度增加
我的答案:D
3.下面关于海洋酸化的危害,描述错误的是( )
A:海洋酸化引起的pH值降低对海洋生物具有环境胁迫作用。
B:海洋酸化影响甲壳类的免疫力和蛋白质代谢动态平衡。
C: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的钙化过程不会产生影响。
D:海洋酸化使海洋生物同时面临体内外酸碱度失衡和低溶氧胁迫的双重压力。
我的答案:C
4.海洋酸化会影响耳石的发育,致使耳石形态和密度等发生改变,进而影响鱼类的( )
A:神经功能
B:嗅觉
C:听觉
D:视觉
我的答案:C
5.为防治气候变迁和海洋酸化,2009年8月1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下,来自全球26个国家的155位顶尖海洋研究人员签署了( )
A:《京都议定书》
B:《巴黎协定》
C:《碳中和联盟声明》
D:《摩纳哥宣言》
我的答案:D
6.海洋酸化可影响底栖无脊椎动物的( )
A:生物钙化
B:生殖
C:生理代谢
D:早期发育
我的答案:ABCD
7.二氧化碳的生物移除方法包括( )
A:海草场修复
B:红树林修复
C:碳的捕获、储存和利用技术
D:植树造林
我的答案:ABD
8.海洋酸化导致海水中碳酸根离子浓度减少,引起海洋中碳酸钙的饱和度降低,使得钙化过程减缓、或是已钙化物质开始溶解。( )
A:对
B:错
我的答案:A
9.当前,表层海水的pH值为5.5±0.2左右,呈弱酸性。( )
A:错
B:对
我的答案:A
10.文石的溶解度比方解石大,因此,海洋酸化更容易影响含文石的海洋生物的钙化过程。( )
A:错
B:对
我的答案:B
第三章单元测试
1.通常而言,海洋固体废弃物中占比最高的是( )
A:纸类
B:玻璃类
C:塑料类
D:木制品类
答案:塑料类
2.塑料的缺点不包括( )
A:塑料制造成本低,是良好的绝缘体。
B:塑料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
C:塑料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
D: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时,分类十分困难,而且经济上不划算。
我的答案:A
3.海洋固体废物污染的海洋来源包括( )
A:海水养殖
B:海洋船舶排放
C:海洋捕鱼活动
D:城市生活垃圾
我的答案:ABC
4.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危害包括( )
A:被海洋生物误食,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命安全
B:漂浮在海面上,造成海洋生物缺氧而死亡
C:影响海洋旅游业
D:影响船舶的航行安全
我的答案:ABCD
5.塑料是一类具有可塑性的低分子材料的通称,俗称塑胶。( )
A:对
B:错
我的答案:B
6.塑料垃圾中的各种化学添加剂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
A:对
B:错
我的答案:A
第四章单元测试
1.以下不属于微塑料化学成分的是( )
A:聚酯纤维
B:木质素
C:聚丙烯
D:聚苯乙烯
答案:木质素
2.下面关于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塑料微珠的大量使用是海洋中微塑料的重要来源。
B:微塑料只可以在赤道水体和沉积物样品中检出,其分布不具有全球性。
C:海浪和潮汐会驱使微塑料在海岸地区沉积。
D:微塑料的形态可以分为纤维、薄膜、小球和碎片等。
我的答案:B
3.海洋中次生微塑料的来源不包括( )
A:农用地膜
B:塑料袋
C:塑料微珠
D:一次性塑料杯
我的答案:C
4.
室内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暴露可导致海洋生物的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升高,说明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具有( )
A:致死效应
B:免疫毒性
C:行为毒性
D:生殖毒性
我的答案:A
5.海洋中微塑料的输入方式包括( )
A:海滩输入
B:地下水输入
C:河流输入
D:大气干湿沉降
我的答案:ABCD
6.下面关于海洋微塑料的生物摄入描述正确的是( )
A:进入海底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可能被底栖生物摄入。
B:密度较小的微塑料漂浮在水体表面可被海鸟等生物摄入。
C:海滩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可能被海滩中的一些钻孔动物摄入。
D:密度较大的微塑料漂浮在水体表面可被海鸟等生物摄入。
我的答案:ABC
7.初生(原生)微塑料是指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形成的塑料颗粒或薄膜。( )
A:对
B:错
我的答案:B
8.在海洋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容易与毒害有机物、重金属等发生结合作用,进而对生物体产生复合毒性作用。( )
A:对
B:错
我的答案:A
第五章单元测试
1.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骨痛病事件是由( )污染水体后所引起的。
A:铅
B:锌
C:镉
D:汞
答案:镉
2.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发生在日本水俣湾的水俣病事件是由( )污染水体后所引起的。
A:汞
B:镉
C:铅
D:锌
我的答案:A
3.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称为( )
A:生物富集
B:生物稀释
C:生物放大
D:生物浓缩
我的答案:C
4.2013年10月,在日本熊本召开的“汞条约外交会议”表决通过了旨在控制和减少全球汞排放的( )
A:《关于汞的水俣公约》
B:《POPs公约》
C:《生物多样性公约》
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我的答案:A
5.重金属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包括( )
A:河口及沿岸水域高于外海
B:底质高于水体
C:北半球高于南半球
D:高营养级生物高于低营养级生物
我的答案:ABCD
6.两种以上的重金属共同作用于生物体时比单一重金属的作用要复杂得多,其形式包括( )
A:相加作用
B:都对
C:协同作用
D:拮抗作用
我的答案:ACD
7.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无机汞大于有机汞。( )
A:错
B:对
我的答案:A
8.除沉积物外,汞甲基化过程也可能发生在海洋系统的水柱中。( )
A:错
B:对
我的答案:B
第六章单元测试
1.海洋石油污染的人为来源不包括( )
A:港口油库排放
B:陆地和海洋微生物合成的烃类
C:海底石油开采泄露
D:油轮的意外事故
答案:陆地和海洋微生物合成的烃类
2.关于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
A:油膜的覆盖有利于光线透入,增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
B:海洋石油污染会降低空气质量和沿海景区旅游价值,导致海水浴场关闭。
C:海洋中石油的氧化和分解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
D:油膜覆盖于海面阻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的海-气交换。
我的答案:A
3.下列治理海洋石油污染的方法中不属于物理处理法的是( )
A:撇油器
B:固体浮子式橡胶围油栏
C:吸油材料
D:燃烧法
我的答案:D
4.( )又称化学围油栏,是扩散压大于溢油的化学试剂。
A:凝油剂
B:分散剂
C:集油剂
D:沉降剂
我的答案:C
5.海洋石油污染的特点包括( )
A:危害严重
B:数量大
C:污染范围广
D:扩散缓慢
我的答案:ABC
6.石油烃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包括( )
A:生物富集
B:扩散作用
C:生物降解
D:光化学氧化
我的答案:ABCD
7.海洋石油污染对海鸟的危害包括( )
A:羽毛失去保暖性能
B:致病
C:造成海鸟厌食,导致其饿死
D:阻碍飞行
我的答案:ABCD
8.碳原子数大于25的石油烃在入海的10天内便可通过蒸发作用进入大气中。( )
A:对
B:错
我的答案:B
9.油包水乳化是指油膜被冲击成很小的滑油,分散在海水中。该过程将使油逐渐地溶解在水中。( )
A:对
B:错
我的答案:B
10.引进石油降解菌,增加微生物的种群数量,是海洋石油污染生物处理法的方式之一。( )
A:错
B:对
我的答案:B
第七章单元测试
1.代表性科普著作( )是人类认识DDTs的一座里程碑。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
A:《宇宙》
B:《物种起源》
C:《与荒原同行》
D:《寂静的春天》
答案:《寂静的春天》
2.毒性最强的二噁英单体为( )
A:2,3,7,8-TCDD
B:2,3,7,8-TCDF
C:1,2,3,7,8-PCDD
D:1,2,3,6,7,8-HCDD
我的答案:A
3.1968年发生在日本的米糠油中毒事件,是由( )污染引起的。
A:滴滴涕
B:多氯联苯
C:二噁英
D:多溴联苯醚
我的答案:A
4.十溴联苯醚工业品的主要成分为( )。
A:BDE-85
B:BDE-209
C:BDE-99
D:BDE-47
我的答案:B
5.POPs在水体中的转化过程不包括( )
A:挥发作用
B:生物降解
C:水解
D:光解
我的答案:A
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包括( )
A:毒性
B:具备长距离迁移能力
C:持久性
D:生物富集性
我的答案:ABCD
7.2001年首批列入POPs公约的化学物质包括( )
A:滴滴涕
B:灭蚁灵
C:艾氏剂
D:狄氏剂
我的答案:ABCD
8.1874年,奥地利化学家Othmar Zeidler首次发现了DDT对节肢动物具有高接触毒性。( )
A:错
B:对
我的答案:A
9.POPs的分布具有全球性,不论是赤道地区,还是两极地区,不论是近岸、大洋还是深海都可能检出POPs。( )
A:错
B:对
我的答案:B
10.《POPs公约》的宗旨:淘汰削减和控制POPs,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 )
A:对
B:错
我的答案:A
第八章单元测试
1.环境中PPCPs的来源不包含( )
A:垃圾焚烧
B:药物间接或直接排放
C:城市污水处理厂
D:畜禽和水产养殖
答案:垃圾焚烧
2.被广泛应用于日用化工行业,如作为香料添加于日化品和洗涤剂中是( )
A:人工合成麝香
B:抗生素
C:杀菌消毒剂
D:雌激素
我的答案:A
3.环境中残留的典型PPCPs不包括( )
A:雌激素
B:二噁英
C:人工合成麝香
D:抗生素
我的答案:B
4.海洋中抗生素的转化过程不包括( )
A:生物降解
B:氧化还原
C:光解
D:沉降作用
我的答案:D
5.关于海洋中抗生素污染的生态效应,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抗生素不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进入人体。
B:抗生素会诱发大量抗生素耐药菌和抗性基因的产生。
C:海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会受到抗生素的干扰。
D:抗生素或其代谢产物可能对海洋生物产生毒理效应。
我的答案:A
6.海洋中抗生素的输入方式包括( )
A:近岸污水处理厂输入
B:船舶和工作平台排放
C:地表径流输入
D:海水养殖排放
我的答案:ABCD
7.海洋中抗生素污染的防治方法包括( )
A:寻找养殖业抗生素的替代品。
B:科学规范使用抗生素,加强管理,防止滥用。
C:加强水质检测和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D: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我的答案:ABCD
8.PPCPs是数千种有机化学物质的总称,包括各种人用和兽用医药品以及日常护理用品。( )
A:对
B:错
我的答案:A
9.环境中的抗生素可能对水生生物有光致毒性。( )
A:错
B:对
我的答案:B
10.雌激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 )
A:对
B:错
我的答案:B